QR Code 點餐帶來的影響

平日晚間,台北東區一家的燒肉店內人滿為患。年輕上班族小李和同事們剛坐下,熟練地掃描桌上的 QR Code,幾秒鐘內就進入了點餐頁面。

「太方便了!」小李一邊滑動手機一邊說:「菜單照片清楚,還有詳細介紹,不用等服務人員來就能直接點餐。」他們快速選好餐點,整個過程不到五分鐘就完成了。

但就在隔壁桌,75 歲的陳奶奶卻面臨截然不同的處境,對著黑白方格猶豫不決:「這要怎麼掃?我不會用這個功能」,好不容易打開了點餐頁面,但密密麻麻的菜單在小螢幕上看得她眼花撩亂。字體太小、圖片不清楚,她想點的廣東粥找了半天才找到。

原本5分鐘就能完成的點餐,花了將近半小時。陳奶奶無奈地說:「以前看菜單多簡單,現在吃個飯還要學新科技。」

同一家餐廳,卻有完全不同的用餐體驗。這個截然不同的場景,正是 QR Code 點餐常見的情況。

 

為什麼餐廳業者都想使用 QR Code 點餐?

大幅提升效率

過去需要服務人員來回奔波記錄點餐,現在消費者可以直接透過手機完成整個流程。這不僅減少了點餐時間,也降低了人為錯誤的可能性。

成本結構的改變

同時也減少紙本菜單的印刷成本、減少了服務人員的需求,這些都是 QR Code 點餐帶來的改變。特別是在疫情期間,非接觸式點餐更成為了必要的防疫措施。

客戶的喜好一目瞭然

若使用 QR Code 點餐系統能夠搜集大量的消費數據,包括顧客喜好、用餐時間、消費金額…等。這些數據能夠幫助餐廳整體的運營。

即時更新菜單

一般來說,傳統紙本菜單一但印刷後就難以塗改,但數位菜單可以即時更新價格、新增不同菜單、或標示缺貨狀況等。這種高度彈性能讓餐廳更快速地符合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圖片來源:Freepik

 

點餐時的隱形衝擊

是誰被排除在外了?

QR Code 點餐最間接創造了「數位門檻」。根據統計顯示,台灣 65 歲以上長者智慧型手機使用率雖然有提升,但對於掃描 QR Code、操作點餐 APP 使用上等功能仍然有困難。當餐廳全面採用 QR Code 點餐時,實際上是在告訴這些消費者:「如果你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那麼你就不是我們的目標客群。」

這不僅影響長者,也波及視障者、少數沒有手機的消費者,甚至是單純偏好紙本菜單的消費者。原本應該服務所有人的餐廳,因追求效率而無形中設置了門檻。

用餐體驗的改變

傳統點餐是一種社交行為,家人朋友圍坐一桌後,一起翻開菜單討論餐點,分享誰推薦這家的烤鴨特別好吃、哪個飲料必點等等,這些互動是現代人在用餐中很重要的一環。QR Code 點餐改變了這樣的用餐氛圍,原本三五好友一起聚餐是為了聊天分享生活,現在大家手機點完餐後就開始滑手機。

「大家都在看手機點餐,反而沒有人在聊天了…」

QR Code 點餐讓原本的聚會變得安靜,每個人點完餐後繼續低頭滑手機,卻失去了難得聚會的樂趣與歡笑聲。

當科技失靈時

QR Code 點餐需要穩定的網路及設備。如果遇到網路不穩、手機沒電、或系統故障時,整個點餐流程就會無法使用。

人力結構的配置

QR Code 點餐確實減少了餐廳對外場服務人員的需求,但這並不意味著單純的「減少成本」。人力精簡的同時,餐廳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在系統維護、客服處理、以及協助不熟悉操作介面的客人。

許多餐廳發現,雖然減少了服務人員,但需要增加「技術人員」的角色。整體而言,人力成本可能沒有想像中減少那麼多。

結語:數位點餐不是萬靈丹,找對合適的方法才是關鍵

數位科技雖然帶來許多便利,但也可能在無形中排除某些族群、改變人際互動的本質。其實 QR Code 點餐並無好壞之分,餐廳應視不同客群與需求,提供多元服務,這才是提升顧客服務的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