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R Code 發明史:第一張 QR Code 如何誕生?
想像一下,如果沒有 QR Code,我們現在的活動報到系統會是什麼樣子?
沒有便捷的 QR Code 報到,沒有快速的電子簽到,沒有現代化的無紙化報到。這個小小的黑白方格圖案,究竟是如何改變了全世界的數位生活?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時光隧道,探索第一張 QR Code 誕生的精彩故事。

圖片來源:DENSO WAVE INCORPORATED
一場來自豐田生產線的數位革命
傳統條碼的局限性挑戰
故事要從 1990 年代初的日本說起。當時日本經濟泡沫剛剛破滅,製造業被迫從大規模生產轉向高混合、小批量生產模式。在豐田汽車的生產線上,工人們每天都要面對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單一個汽車零件需要掃描多達 10 多個傳統條碼才能完成管理。
想像一下作業員的抱怨聲:「實在太麻煩了!」這不僅效率低下,更容易出錯。傳統一維條碼只能儲存 20 個字符的資訊量,根本無法滿足日益複雜的生產管理需求。

原昌宏:從圍棋中找到靈感的工程師
在這個關鍵時刻,一位名叫原昌宏的工程師站了出來。1957 年出生於東京的他,1980 年從法政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科畢業後,進入了豐田集團的零件供應商 Denso 公司(現在的Denso Wave)。
最初,原昌宏主要從事條碼讀取器的開發工作。但他心中一直有個更大的夢想:「用自己的技術為即將到來的資訊化時代做點什麼,從製造現場改變社會。」
關鍵的靈感來源令人意想不到——圍棋。這是原昌宏午休時的愛好,黑白棋子在棋盤上的排列給了他創造性的啟發。他意識到,如果能像圍棋一樣,在二維空間內排列黑白格子,就能儲存遠超傳統條碼的資訊量。
艱難的研發之路:尋找黃金比例
只有 2 個人的研發團隊
1992 年,原昌宏向公司提出開發新型二維碼的建議。公司同意了,但條件苛刻:人員只有 2 人,期限 2 年,費用最小限度。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卻點燃了原昌宏的鬥志。
1:1:3:1:1 —— 改變世界的黃金比例
開發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實現高速讀取。原昌宏的突破性想法是:「如果在二維碼中加入『這裡有編碼』的位置資訊會怎樣?」
於是,他們設計了四角形的「定位圖案」。但問題是,什麼樣的圖案才不會與日常印刷品混淆呢?
為了找到答案,研發團隊進行了史無前例的調查:他們將廣告單、雜誌、紙板等所有印刷品都轉換成黑白兩色,對其面積比率進行徹底分析。經過日以繼夜的調查,他們終於發現了印刷品中「最不常用的比率」——1:1:3:1:1。
這個比例成為了 QR Code 定位圖案的設計基礎,確保掃描線可以從360度任何方向掃描,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能準確識別。
半年後的重大突破
經過約半年的努力,原昌宏團隊終於確定了這個「黃金比例」。原昌宏後來回憶說:「找到這個比例時,我們真的鬆了一口氣。沒有這個比例的發現,就不會有今天的 QR Code。」

圖片來源: 中文維基百科 QR 碼的結構指示圖
1994 年:第一張 QR Code 的誕生
經過一年半的開發,1994年,能容納約 7000 個數字的 QR Code 終於誕生了。相比傳統條碼的20個字符,這是一個革命性的突破。
QR Code 的三大優勢
- 能處理漢字和假名:能處理漢字、假名等,適應全球化需求。
- 大容量資訊儲存:可容納 7000 個字符,遠超傳統條碼的 20 字符。
- 讀取速度超快:掃描速度比其他二維碼快 10 倍,適合應用在需要高效率的場合。
QR 這個名稱來自「Quick Response」(快速回應),體現了追求高速讀取能力的開發理念。
QR Code 還內建 Reed-Solomon 錯誤校正碼,即使 30% 圖案受損仍可讀取。1997 年,QR Code 成為日本工業標準(JIS X 0510),2000 年更成為國際標準(ISO/IEC 18004),奠定全球普及基礎。
免費開放:讓全世界受益的決定
開放專利的遠見
QR Code 發明後,Denso Wave 做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免費開放專利權。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要放棄這個可能價值數十億的專利?
原昌宏的解釋體現了工程師的大格局思維:「再好的編碼,如果周邊設備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就無法自由安心地使用。所以我們開放專利,讓其他公司也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這樣能更快普及 QR Code。」
這個決定深深體現了他的哲學:「就像圍棋一樣,太貪心就會輸。任何事情都要給對方一點好處,然後自己取得稍微多一點。」
30年後:持續進化的QR Code
技術的持續演進
2025 年,QR Code 迎來了 31 周年。現年 68 歲的原昌宏仍然在 Denso Wave 擔任主席技師,持續推動 QR Code 技術的發展。
他開發出了更多創新應用:
- SQRC:具有資料讀取限制功能,提高安全性
- Frame QR:在碼內加入設計元素,提升美觀性
- 醫療用 QR Code:在災難現場快速取得患者醫療資訊
從工業應用到全球普及
從最初的汽車零件管理,QR Code 的應用已滲透至金融、行銷、物流、醫療、教育、旅遊等多個領域,推動數位化轉型與永續發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QR Code 成為實聯制和接觸者追蹤系統的重要工具。例如,台灣的 1922 簡訊實聯制每日掃描量達 500 萬次,中國的微信健康碼則覆蓋超 10 億用戶,展現了 QR Code 的社會價值。
QR Code 優勢在於低成本、高效率及跨平台兼容性,尤其在無紙化與 ESG 目標(如減少紙張使用、降低碳排放)中扮演關鍵角色。根據 Statista 預測,到 2027 年,全球 QR Code 一年掃描次數將超過 100億次,顯示其應用將持續擴展。
QR Code 的設計哲學:用戶至上的堅持
30 年不變的核心理念
原昌宏始終堅持一個理念:「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這個看似簡單的原則,卻是 QR Code 能夠全球普及的根本原因。
無論是當初設計 1:1:3:1:1 的定位圖案,還是開放專利權,每一個決定都體現了對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
對未來的展望
談到 QR Code 的未來,原昌宏說:「我希望創造出更美觀、能帶給人們驚喜的 QR Code。」他不滿足於現狀,仍在思考如何讓這項技術為社會帶來更多便利。
他的願景是:「不特定什麼樣的人來使用,只希望讓更多人使用,大家一起思考各種用法並實現。我想 QR Code 就是這樣進化的。」

內容為 https://www.qrpass.cc/(QRPASS官網)的 QR 碼
結語:從一個工程師的夢想到全球數位應用的奇蹟
回顧 QR Code 的發明史,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項技術的誕生,更是一位工程師改變世界的堅持和夢想。從1994 年豐田生產線上的第一張 QR Code,到今天遍布全球的數位應用,這個小小的二維碼承載了太多創新和便利。
QR Code 技術讓我們能夠在活動中實現:
- QR Code 報到系統:幫你告別大排長龍!報到效率提升 90%(從平均每人5分鐘縮短至30秒)
- 名牌列印系統:參與者掃描 QR Code 後,系統從資料庫提取姓名與職稱,連接到現場印表機,10 秒內完成名牌列印
- 企業園遊會點券系統:有效減少紙本點券的印刷與人力成本,提升活動管理效率
- 家庭日闖關集點系統:無論關卡數量是 10 關還是 100 關,都能達成全程無紙化的集點與兌換流程
這一切都源於 30 年前一位工程師午休時玩圍棋的靈感,以及他那句簡單而深刻的信念:「用技術讓社會變得更美好。」
今天,當我們輕鬆地用手機掃描 QR Code 完成各種操作時,不妨想想原昌宏和他的團隊,是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無私分享,造就了我們今天便利的數位生活。
QR Code 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偉大的發明不在於技術的複雜程度,而在於是否能真正解決人們的需求,讓生活變得更美好。這正是我們在開發現代活動報到系統時應該秉持的理念——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用技術創造價值。

想讓您的活動更高效、更環保?
立即訪問 我們的 QR Code 報到系統 或聯繫我們(LINE ID: @qrpass)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