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數位時代,AI聊天機器人已滲透日常生活。從撰寫郵件、解答問題到提供娛樂,它們無處不在。根據OnelittleWeb數據,ChatGPT以465.9億次網站訪問量,佔據近半市場,遙遙領先。這份排名揭示AI產業的快速演變,本文將分析各家優劣,結合近期新聞,探討AI如何塑造未來。
亮點
- ChatGPT以465.9億次訪問量,佔據了十大聊天機器人總流量的近一半。
- 排名第二的DeepSeek有27.4億次訪問量,佔比不到4%。

圖片來源:https://www.visualcapitalist.com/the-10-most-used-ai-chatbots-in-2025/
2025年十大AI聊天機器人
ChatGPT以465.9億次訪問量穩坐第一,市場佔比48.36%,同比增長106%,顯示OpenAI的強大優勢。
排名第二的DeepSeek(27.4億次)來自中國,成長率驚人(48,848%),但僅佔不到4%。
其他依次為:
- Google的Gemini(16.6億次)
- Perplexity(14.7億次)
- Anthropic的Claude(11.5億次)
- Microsoft Copilot(9.57億次)
- xAI的Grok(6.87億次)
- Poe(3.78億次)
- Meta AI(1.30億次)
- 法國的Mistral(1.01億次)
總訪問量達558.6億次,顯示市場蓬勃發展。
ChatGPT為何獨霸?
ChatGPT的成功來自強大的語言模型與友善介面。2022年推出後,OpenAI不斷創新,如7月上線的「Study Mode」,引導批判性思考,廣受教育界歡迎。
相較之下,DeepSeek靠中國市場崛起,但國際影響有限。Gemini和Claude擅長多模態處理(文字、圖像、程式碼),成長亮眼,但流量遠不及ChatGPT。
中下游競爭者
xAI的Grok排第七,整合X平台(前Twitter),能即時搜尋社群內容,風格幽默,成長快速。
Perplexity專注搜尋與知識圖譜,但流量落後。Poe流量銳減46%,因聚合模式缺乏獨特性。
Meta AI與Mistral是新星,前者結合社群平台,後者推開源,但市場份額低於1%。
產業趨勢
- 美國主導:前十中八家來自美國,矽谷領跑AI研發。
- 區域競爭:中國DeepSeek與法國Mistral顯示新勢力崛起。
- 多功能需求:使用者期待聊天機器人整合搜尋、創作與專業應用。
- 爆發期:高成長率顯示市場潛力,但挑戰ChatGPT仍需時日。
倫理與安全挑戰
AI快速發展帶來隱憂。Meta近期因美國參議院調查,限制其聊天機器人回應青少年自殘話題,凸顯AI在心理健康的雙面性:它能提供24/7支持,卻也可能散布錯誤資訊。研究顯示,AI易被誘導傳播假健康資訊,引發全球關注。
商業與新聞應用
新聞業正擁抱AI。本地新聞室用AI聊天機器人提供互動內容,成本低、效率高。台灣媒體也開始用AI輔助報導。
但挑戰隨之而來:AI被指放大洛杉磯抗議謠言,假新聞問題嚴峻。此外,自訂AI外貌與聲音可能導致情感依賴,引發倫理爭議。
台灣情境
台灣企業如台哥大、中華電信正整合AI客服,提升效率。2025年趨勢顯示,AI帶來成本節省與個人化體驗。但台灣資料保護法嚴格,AI數據蒐集須合規。
未來展望
ChatGPT雖主導市場,但競爭加劇。未來,整合多模態(如聲音、影像)與倫理規範將成關鍵。紐約的RAISE法案要求AI安全透明,或成全球標準。
Meta投資14.3億美元於Scale AI,顯示超級智慧的追求。台灣應發展本土AI,確保文化適應。AI是工具而非萬靈丹,需謹慎使用,以提升人類福祉。
結論
2025年的AI聊天機器人市場充滿機遇與挑戰。ChatGPT領先,但DeepSeek等新星崛起。倫理、隱私與假新聞問題需解決。台灣應積極參與這波浪潮,發展本土AI,同時保持警惕,打造更智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