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突飛猛進,從生成圖片、寫作文章到製作影片,應用範圍不斷擴展。2025年9月初,一則重磅新聞震驚影視圈:OpenAI宣布進軍動畫電影製作,推出一部名為《Critterz》的AI輔助長片,預計2026年登上全球院線。這不僅是OpenAI首次跨足影視產業,更被視為AI技術挑戰好萊塢傳統製作模式的里程碑。然而,這項計畫也引發了關於就業、創意與倫理的激烈爭議。本文將深入探討《Critterz》的背景、製作模式,以及它可能對影視產業帶來的深遠影響。
《Critterz》的起源與OpenAI的野心
《Critterz》並非從零開始的企劃。它的雛形來自2023年OpenAI員工Chad Nelson製作的一部AI生成短片。這部短片利用OpenAI的圖像生成模型DALL-E,打造出一個諷刺自然紀錄片風格的虛構動物世界,幽默又充滿創意。短片的成功讓OpenAI看到AI在影視創作的潛力,於是決定將其擴展為一部完整長片,挑戰傳統動畫電影的製作模式。
這次,OpenAI選擇與英國Vertigo Films和洛杉磯的Native Foreign合作,推出這部預算不到3000萬美元的動畫電影。相比之下,傳統好萊塢動畫大片(如Pixar的《玩具總動員》或《怪獸電力公司》)動輒耗資1.5億至2億美元,製作週期長達3至5年。《Critterz》卻計劃在短短9個月內完成,並於2026年5月在坎城影展首映,隨後全球上映。這樣的效率與成本優勢,讓業界驚呼這可能是動畫電影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OpenAI在這項計畫中扮演技術提供者的角色,貢獻其最新AI工具,包括語言模型GPT-5和視頻生成模型Sora,以及強大的運算資源。然而,OpenAI並未直接出資或參與電影的行銷與發行,而是專注於技術支援,凸顯其目標:證明AI能讓影視製作更高效、更經濟,進而推動好萊塢全面採用AI技術。
AI與人類創意的協作模式
《Critterz》的製作流程展現了AI與人類創意的結合。根據報導,電影的製作並非完全交給AI,而是採取「人機協作」的模式。人類藝術家負責繪製角色草圖、設計故事板,並撰寫劇本(由《帕丁頓熊在秘魯》的編劇團隊參與),而AI則負責生成動畫幀、背景場景和視覺特效。角色配音也將由真人演員完成,確保電影保留人性化的情感表達。
這種模式試圖回應外界對AI取代創意工作者的質疑。OpenAI強調,AI的角色是「輔助」而非「取代」,旨在減輕重複性勞動,讓藝術家專注於更高層次的創意工作。例如,生成複雜的背景場景或動畫細節,通常需要動畫師耗費數月時間,而Sora模型能在幾分鐘內完成類似任務,大幅縮短製作週期。
然而,這種人機協作的模式也引發質疑。AI生成的畫面是否能達到好萊塢要求的精緻度?觀眾能否接受AI參與創作的電影?更重要的是,AI技術的快速應用,可能讓部分低階動畫師的工作岌岌可危。這些問題都將在《Critterz》上映後得到解答。
成本與效率的革命
《Critterz》的最大賣點在於其低成本與高效率。傳統動畫電影的製作流程繁瑣,從概念設計到最終渲染,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力與時間。AI技術的介入,讓這些環節得以大幅簡化。例如,Sora模型能根據文字描述快速生成高品質的視覺內容,無需反覆修改3D模型或手繪動畫幀。這不僅降低成本,也讓小型製作公司有機會挑戰好萊塢巨頭。
以預算為例,3000萬美元在好萊塢動畫電影中可說是「低到不可思議」。對比Pixar或DreamWorks動輒上億美元的製作費用,《Critterz》的成本優勢顯而易見。更驚人的是其9個月製作週期,遠短於傳統動畫電影的3至5年。這意味著,AI可能讓影視產業進入一個「快速迭代」的時代,小型團隊也能製作高品質內容,挑戰大片廠的市場霸權。
爭議與挑戰:AI的雙面刃
儘管《Critterz》帶來了令人振奮的創新,卻也伴隨著不少爭議。首先是就業問題。動畫產業本就競爭激烈,許多動畫師擔心AI的普及將縮減工作機會。雖然OpenAI強調AI是輔助工具,但當生成技術日趨成熟,低階動畫師的職位可能首當其衝。美國動畫師協會已在公開場合表達擔憂,呼籲業界制定規範,保護創作者的權益。
其次是版權與倫理問題。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尚未有明確法律規範。如果AI模型在訓練過程中使用了未經授權的藝術作品,生成的動畫內容是否涉及侵權?這點在《Critterz》的製作中尚未有明確答案,但已成為業界熱議的焦點。
此外,觀眾接受度也是一大挑戰。雖然AI生成的短片(如Chad Nelson的原始《Critterz》)已證明其娛樂性,但長片需要更複雜的敘事結構與情感共鳴。觀眾是否願意為一部「AI參與」的電影買單?這將是《Critterz》成敗的關鍵。
對影視產業的深遠影響
《Critterz》的成敗將決定AI在影視產業的未來。如果電影獲得成功,它可能成為AI動畫的「玩具總動員」時刻,促使更多製片公司採用AI技術,進而改變整個產業的製作模式。反之,若電影品質不佳或引發強烈反彈,業界可能對AI應用更加謹慎。
從更廣泛的視角來看,OpenAI的這項計畫不僅是技術展示,也是對好萊塢傳統權力結構的挑戰。過去,動畫電影市場被Disney、Pixar等巨頭壟斷,高昂的製作成本讓新進者難以立足。AI技術的普及,可能讓更多獨立創作者與小型工作室進入市場,帶來更多元的內容選擇。
台灣的啟示:AI與在地創作的結合
對於台灣的影視產業而言,《Critterz》的案例也帶來啟發。台灣動畫產業雖有一定基礎,但受限於資金與技術,難以與好萊塢競爭。AI技術的低成本特性,或許可為台灣創作者開闢新路。例如,利用AI生成背景或特效,結合台灣獨特的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在地特色的動畫作品。這不僅能降低製作門檻,也能讓台灣故事走向國際。
然而,台灣也需警惕AI帶來的挑戰。動畫師的培訓與就業保障、AI生成內容的版權規範,都需要政府與業界共同制定對策。唯有在技術創新與創作者權益間取得平衡,AI才能成為台灣影視產業的助力,而非威脅。
結論:AI動畫的未來
OpenAI的《Critterz》計畫無疑是影視產業的一次大膽實驗。它展示了AI在動畫製作中的巨大潛力,同時也暴露了技術應用的倫理與實際挑戰。2026年的坎城影展將成為這場實驗的試金石,決定AI是否能真正改變好萊塢的遊戲規則。
對觀眾而言,《Critterz》或許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人類創意與AI技術交織的未來。無論結果如何,這場革命已經開始,而我們都將是見證者。